從油漆工到企業家 14年幫扶數百人
17年前,他是一名身無分文的窮小子,在上海闖蕩的時候,睡過露天樓頂,嘗過一天只吃一頓飯的苦頭。如今,他成為一名馳騁商場的農民企業家,資產逾千萬。他富了,卻不忘回報社會,自1998年以來,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錢物從事社會公益事業,接受他捐助的對象達數百人。近日,筆者慕名采訪了這位富有人生曲折經歷的農民企業家——現任宿松縣工商聯副會長、宿松縣供銷合家福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華明。
闖蕩:在建筑工地做油漆工
1975年9月,陳華明出生在宿松縣河塌鄉安元村灣塘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。兄弟三人中,他排行老二。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好,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缺衣少食的日子里度過的,光著腳丫子上學的經歷,至今他還記得。到1992年的時候,他們一家五口仍擠在三間低矮、陰暗的土坯房里。那年,他滿17歲,初中剛畢業。
那時候,他們村里只有兩戶村民家里有黑白電視機。有一天,他在鄰居家的電視里看到了《特區打工妹》的影片。那個晚上,他失眠了。第二天,他向父母提出到外面打工的想法,卻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。
他不死心,從一個遠房的親戚家里,打聽到破涼鎮有個人在福建承包建筑裝修工程,要招收一批油漆工。于是,他做通父母思想工作,懷揣著母親給的200元路費,乘上了開往福建方向的客車。當時,他成為當地第一個年齡最小的外出打工者。
到達福建福清市后,他跑了很多的冤枉路,才找到破涼老板承包的工地?吹剿粫⒂推,破涼老板拒絕收留他。后來,在他的執意懇求下,破涼老板答應收留他做學徒。做學徒只管吃住,沒有工資。在做學徒6個月期間,他吃了不少的苦頭,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,稍起晚了,就挨師傅的罵。一天中午,他實在招架不住困乏,蹲在高臺上打盹,被師傅發現了,扇了他一個耳光……。
年末的時候,破涼老板把他叫到了辦公室,“做學徒是沒一分錢的,看在老鄉的份上,我給你200元錢……”
他低著頭,沒有吱聲,很不情愿地接下了破涼老板給的200元錢。
坐在返程的車上,他想到了自己一年來沒日沒夜的忙碌,想到了破涼老板拿200元錢打發他回家時的情景,心里一酸,淚水差點盈出眼眶。
1993年2月,他不顧父母的反對,再次選擇外出打工。他相信自己,憑著油漆工這門手藝,在外面找工作不難。只身來到上海后,他花了三天的時間,才在一個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油漆工的工作,管吃管住,每天的工價是15元錢。
在大城市做油漆工,并非他想象的那么容易。一個建筑工地室內裝修完工后,就得另找工地。如果短時間找不到,前期干活積攢下的錢,就有可能全部花光。期間,他先后挪了3個工地。有20多個夜晚,因為沒有及時找到新的落腳點,他和幾個工友睡在工地的樓頂上。
印象最深刻的是1993年7月15日那天,當時,天氣非常炎熱,到晚上8點的時候,樓頂上仍有點燙手。白天忙于找工作,他實在太累了,幾次準備光著膀子趴在上面睡覺,卻因為承受不住高溫而不敢躺下;為驅趕熱氣,他用自來水將樓面上的混凝土澆濕了好幾遍,等到熱氣完全散去,已到了深夜12點。為省錢,他堅持每天吃一頓,有時啃幾袋方便面了事。
年底回到家,他把省吃儉用積攢下的1500元現金,一分不少地交到父母手上。
創業:挖掘人生第一桶金
1994年,鋁合金門窗風靡城市。陳華明決定轉行,學做鋁合金門窗手藝。后在一個親戚的介紹下,在縣城一家鋁合金門窗店做學徒。為掌握這門技術,他虛心向師傅學習,苦活、累活搶著干。兩個月后,他成功掌握到了這門技術。
1996年,鋁合金門窗在宿松縣農村時興起來。了解到這個行情后,他東挪西借,籌集2萬元資金,買了一輛摩托車,在鄉下干起了承接鋁合金門窗安裝和包工包料業務。由于服務態度好、安裝質量高,他的生意蒸蒸日上,許多建筑大老板都找到他。很快,他的生意輻射全縣10多個鄉鎮。
不到一年時間,他就賺到了10多萬元,這是他人生賺得的第一桶金。
一次,在同朋友的聊天中,他了解到縣城服裝店生意火爆,一年能掙個十幾萬,且資金回籠快。與經營服裝店相比,承包鋁合金工程,不但投資大,而且資金回籠慢。想到做到,1997年4月份,他在縣城的一個繁華地段,租下了一個不足50平方米的店面,經營起了服裝生意。
他的店對面,也是一個服裝店,營業員是個與他年齡相仿的女孩,名叫田桂蘭。經過一年的頻繁接觸,兩人從素不相識逐漸發展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戀人。
由于缺乏超前的服裝審美眼光和采購經驗,他的生意一直很不理想,到年底的時候,生意虧得一塌糊涂,辛辛苦苦積攢的10多萬元老本全賠了進去。
令他欣慰的是,雖在生意場上失敗了,但收獲了愛情。1998年元旦,他和心愛的女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同年5月份,他瞄準商機,在縣城復興汽車站旁邊租房開設了一家日雜店。由于人口流動量大,日雜店的生意非常好,經營不到一年,純賺了12萬元。
不滿足于經營日雜店的他,又插足于建筑裝修行業。1999年5月,他在一個朋友的介紹下,投資20萬元,與人合伙承包黃山市一家大型賓館的室內裝修業務。令他沒想到的是,與他合伙的人是個大騙子,20多萬元的投資付諸東流。
妻子沒有責怪他,安慰他:“錢是人掙的,大不了又從頭做起……”妻子的安慰,點燃了他繼續創業的勇氣和希望。
堅持:做強做大商品零售業
進入2000年,商品配送業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興起,宿松縣也不例外。
陳華明了解這一商機后,他沒有急于購買配送商品的貨車,而是深入農村市場進行調研,全面掌握農村地區的消費狀況和對商品類型的需求。然后,結合調研掌握的情況,奔赴外地與知名品牌的商家洽談代理事宜。
2001年,他購買了一輛廂式貨車,聘用了兩名員工,開始了他的商品配送歷程。他經營品牌的棒棒冰、瓜子、雪餅、洗衣粉、啤酒等20余類商品,由于價廉物美,不到一年就占據了農村市場較大的份額,同時,他經營的商品因在宿松縣屬獨家經營,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和生命力。
2002年,他又購買一輛大型廂式貨車,聘用了6名員工,拓展農村市場的商品配送業務。2003年,他在鞏固和發展農村消費市場的基礎上,購買了一輛面包車和一輛三輪電瓶車,拓展城區商品的配送業務;通過周到、滿意的服務,使自己代理經營的商品覆蓋城鄉每個角落。3年的市場打拼,他純賺了200多萬元。
2004年以后,宿松縣從事商品配送下鄉的商家已發展到60多家,市場競爭非常激烈,他配送的商品銷售額逐漸下滑,盈利微薄。
在這個決定企業發展命運的關鍵時刻,他毅然舍棄在農村市場建立的配送業務,將投資目光轉向超市業。當時,整個宿松縣,除縣城開設了3家大型超市外,其他18個鄉鎮沒有一家上檔次、上規模的超市。洞察到這個市場行情后,他決定投資500萬元在許嶺鎮創辦占地面積達2380平米的超市。2007年,他創辦的“宿松縣供銷合家福超市許嶺連鎖店”正式掛牌營業,由此,成為宿松縣在農村鄉鎮投資創辦超市的第一人。
期間,他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,申請研讀宿松縣黨校的“商業管理課程”,經過努力,最終取得大專文憑。
為適應和滿足農村消費群體,減小中間環節,他在采購商品上下功夫,不辭辛苦,遠赴常州、武漢、合肥、南昌等城市,多渠道購進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商品,從而使他經營的超市商品種類、規格多而齊全,選購空間大,價格低,質量過硬;一年到頭,到超市購物的人流總是絡繹不絕。
“我們村里人都喜歡在家門口的超市里購物,這里買的東西,比在縣城里買的還要便宜!币幻邮懿稍L的顧客告訴筆者。
2009年,縣城原復興汽車站搬遷到孚玉東路。當時,車站周邊,沒有一家上規模的超市。瞄準這個商機后,他在汽車站斜對面租下了6間店鋪,投資500萬元,改造擴建創辦了占地2180平米的“宿松縣供銷合家福超市東站連鎖店”。
如今,他創辦的兩個超市年創收200多萬元,安排就業崗位120余人,年上繳稅費達30余萬元。
回報:14年幫扶數百人
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。這是陳華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
他說,他能夠成就今天的事業,首先要感恩黨的富民政策,其次要感恩一直以來關心和幫助他的人,做人不能忘本,更不能忘恩。
對于腰纏數千萬的他來說,已接近四十不惑的年紀,可以放松放松,可以瀟灑瀟灑,但他把自己像螺絲一樣鉚的非常緊,一點也不給自己放松和放縱的機會。
“陳總不抽煙,不酗酒,不賭博,平時生活非常儉樸,是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,但他對社會公益事業上卻舍得花錢,每年至少要捐出一萬塊錢”。同事張經理對筆者說。
在超市忙碌的他,接受了筆者的采訪!霸谒匏,比你有錢的人多,像你一樣熱愛社會公益事業的人不一定多,是什么使你熱愛社會公益事業?”
“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,從小我就深刻體驗到沒有錢的滋味,由于家里缺錢,在我8歲的時候,奶奶因無錢治病過早地離開人世。后來,我就發誓,將來有錢后,一定拿錢出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”。
“你是什么時候走上幫扶道路的?”。
“是在1998年7月,當時,我縣內湖圩被洪水沖破了,有五個鄉鎮的居民受災,他們種植的水稻顆粒無收,于是,我萌生捐助的想法,主動拿出微薄的1000元現金捐給他們”。
2007年冬季,宿松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雪,持續兩個月的大雪給老年人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,在許嶺鎮經營超市的他,主動拿出6000元現金,給當地100多戶“五保戶”,每戶贈送了一袋大米和10枚新鮮雞蛋。
2008年,他拿出4000元現金,給許嶺鎮敬老院購買了糧油、大米、洗衣粉等物品。
2011年9月3日,他得知宿松縣九姑鄉杜溪村歐氏兄弟雙雙考取大學,因家庭貧困而無法上學。于是,他專程送去了600元現金,并號召廣大愛心朋友捐款。
類似這樣的公益行動,有很多很多,舉不勝舉。
自1998年以來,接受他幫扶的對象有數百名,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20余萬元。
2011年元月,他光榮地當選為宿松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;同年12月,被宿松縣縣委任命為宿松縣工商聯第十屆副主席。
談到今后的發展,他告訴筆者:創辦一所上規模的福利院一直是他的夢想,他希望通過創辦福利院,為當地養老問題出力,讓老年人老有所養、老有所樂。(孫春旺)